这些分散的、圈层化用户鼓励了一系列个性化KOL的出现,当他们在累积一定关注度之后,可能爆发出不可估量的营销势能。如B站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虽然并非传统专业数码KOL,但从资深“果粉”的角度出发,对苹果各种产品进行深度体验后,通过共情能力极强的题材、用心的文案和创意剪辑视频,频频登上热搜,在与苹果CEO库克的访谈视频播出后,迅速出圈。
在整个营销投放过程中,品牌定位就是一颗“北极星”,为分散在各个平台的内容指明方向,统一核心目标。
KOL营销投放来举例,无论成熟品牌或新锐品牌,共通的营销方法论即是在精准与效率的要求下,实施更加立体的“多元中心化”KOL矩阵策略。既要基于平台社交实现达人投放“去中心化模式”,也要进行平台和官方权威组合策略的“中心化模式”。
秒针提出了KOL分层分析方法论,帮助品牌主更好地意识和区分头部和腰尾部KOL的营销作用。通过「金字塔型」布局,品牌主能够层层渗透,完成消费者心智的沉淀。比如,头部KOL能够通过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引流空军”,这对于希望快速、有效提升消费者认知、大范围快速覆盖大众人群的品牌主而言可谓上策,但存在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即成本较高。
另外,腰部KOL虽然自带圈层粉丝,能够实现定向覆盖垂直人群,但其类型的选择也是一大难点;而尾部KOL永远占据着数量上的“绝对优势”,适当铺量有助于营销话题的长期发酵。
虽然底层方法论是公开的,但品牌需要根据自身发展阶段来调整KOL策略模型。秒针选取了两大截然不同发展周期的智能电子品牌进行对比,发现:成熟品牌已有一定消费者心智沉淀,所以更多沟通的侧重点还是放在腰部、尾部的KOL互动,以期增加品牌与用户之间的黏性;而新锐品牌对KOL的投资更为谨慎,比较偏重头部声量,通过共创优质内容能够更有效提高传播互动比。
「头部明星」的优势是能够短、平、快地“聚拢”流量,但品牌方的最终方向,应该是要找到和品牌形象契合的对象进行合作,从而达成「品效合一」的营销效果。对此,秒针提出一大未来趋势,即押注流量明星不再是主流,代言生态趋向价值契合、正向化和多元化。
品牌开始通过不同细分领域KOL精准触达目标人群,明星营销也从“唯流量论”逐步转变为追求品牌定位与代言人特质的深度融合。比如在推出中高端机型时,被称为“10年理想之作”的OPPO Find X3推出了全新的“电影模式”,邀请集制片人、导演、剪辑、编剧多重身份于一体的姜文担任OPPO的「影像探索家」。
在社交媒体上,秒针洞察到对姜文本人的评价关键词有“高级”、“理想”、“完美”,与OPPO推出的新品想宣传的亮点高度契合,而姜文通过OPPO留下鲜明个人风格的摄影作品,也使大众留下了专业、质感相关联的心智印记,提升了品牌的文化层次感。
随着5G、云计算等技术的进步,消费电子产品朝着更智能的方向前进,其中能源智能、安全智能以及响应智能均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为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高品质的生活创造可能。未来,头号玩家的眼镜或许即将出现在现实;轻轻一点手机,到家就能吃上热腾腾的米饭;智能手表不仅能做车钥匙,还能及时反馈身体情况至车载系统,令驾驶系统更安全……智能消费电子的应用场景,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广泛,而未来的营销场景与内容,更加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