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在疫情期间遭遇重创,各大旅游景点无人问津,旅行社也岌岌可危。然而有危必有机,这让多年来发展迅猛的旅游业得到一个积极调整、寻求进化的“反思”机会。这段时间,不少景区为了弥补流失的人气,纷纷通过自建平台或者与各大媒体合作等方式上线“云旅游”功能,广受用户欢迎。
“云旅游”,顾名思义是让大家即便待在家里,也能够通过直播、全景地图等线上方式游览景区。这一方面能够惠及更多受众,让他们足不出户也能欣赏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体会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重振旅游业信心。实际上,在疫情之前,技术手段的发展完善以及旅游需求的增多,就已经促使很多景区发展数字化,并取得一定成效。
在景区数字化的众多形式中,最常见的就是基于旅游产品本身的数字化。例如打开链接,就可以通过屏幕游览景区各个景点,沿途每一处景点都是真实拍摄,基于VR等技术还可以达到沉浸式体验的效果。再比如博物馆内的很多文物旁都配备了二维码,游客只需要拿出手机扫一扫,就可以听到来自专业人士的讲解,完成一次深度游览。
当然,随着5G到来、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完善,景区的数字化转型不止于此,而是渐渐从单一的景区导览、二维码讲解服务升级为综合导览服务体系。用户不仅能在线购票、基于VR与AR技术在线参观,还可以参与互动小游戏以及购买文创纪念品。例如近期,腾讯继“玩转故宫”、”云游敦煌“之后第三次跨界经典历史IP,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布了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数字秦陵”小程序。“一站式服务”让大家深度了解秦始皇陵,增强体验的真实感。
▲“数字秦陵”小程序
此外,很多景区也搭上直播的快车,让用户实时体验“云旅游”。早在2月23日,淘宝就携手各大著名博物馆推出了第一期“博物馆云春游”活动。直播从早上10点持续到晚上10点,共迎来一千万的线上客流。后来淘宝相继推出西藏布达拉宫、野生动物园和海洋馆的“云春游”,均广受好评。围绕“云旅游”打造的沉浸式方式,让平台和用户之间形成真实互动,并通过现场带货的方式拉动文创产品的销量。众多景区也紧跟潮流,在云旅游平台建立官方账号,强化线上流量资源的积累,积极应对短期内的困境。
通过观察故宫、敦煌、秦陵等历史IP的数字化之路,可以发现,利用游戏、音乐、动画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形式,传统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被打破,以一种更潮流、更日常的姿态融入到生活中。
例如在“云游敦煌”小程序中,神秘的敦煌壁画不再只是呆板的形象,而是“活起来”,有了声音与动作。用户可通过参与动画剧角色配音,在对话中深度了解敦煌壁画背后的故事;还可以自主对壁画上色,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古人绘制壁画的乐趣;甚至还能在线绘制图案定制丝巾,将游戏与文创产品结合。这些有趣的互动让更多用户领略到敦煌的文化之美,进而激起保护传统文化的信念。
▲“云游敦煌”小程序配音动画剧
而“数字秦陵”小程序进一步结合当下流行的直播、声音故事、表情包等新玩法,用新兴潮流玩法解构传统严肃文化,让小程序在功能性之外兼具娱乐性。现代科技让来自两千年前的秦陵兵马俑“穿越”时空,变得活灵活现,更多年轻用户也在这种轻松、日常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认识、了解秦陵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然而景区的数字化转型并非易事。首先,就目前普及度较高的VR全景旅游来说,尽管用户观看时可以自由选择观看角度,但是体验路线却是制作者提前规划好的,用户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游览。而囿于技术,VR全景旅游在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上只是完成了初级效果,其他感官体验由于开发难度大,实际应用率还很低。此外,VR旅游也有虚假成分,它们往往只展示旅游目的地优美的一面,无法真正还原实地场景。
▲ 在“全景故宫”VR地图中,用户只能根据既定路线进行参观
尽管一些旅行小程序功能十分全面,但目前做的比较成功的多是知名度本身就高且资源相对充足的大IP,例如前文所提到的故宫和秦陵。对于一些知名度不高的景区,如果照搬照抄这一模式,很有可能造成人力与资金的浪费。还有景区在直播过程中的过度带货也让云旅游变了味——与其说是旅游直播,不如说是带货直播,引人反感。
旅游业数字化升级是大势所趋,疫情更是给这个趋势“添了一把火”。但是,究竟如何恰当地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转型,值得景区思考。如果为了自救而过度营销,否则最终伤害的还是自身形象。未来,云旅游是否能够成为刚需,占领用户的心智,仍有待观察。景区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的是根据自身特色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而不是舍本逐末仅仅追求视觉上的体验,否则一切只能是数字化带来的虚幻泡影。